译文
焚烧沉香,来消除夏日潮湿的暑气。快天亮的时候,鸟雀都在屋檐下叫个不停,欢呼天已放晴。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,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,迎着晨风,每一片都挺出水面。
想到那遥远的故乡,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?我家本在江南一带,却长久地客居汴京。又到五月,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?在梦中,我划着一叶小舟,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。
注释
燎(liáo):烧。
沉香:一种名贵香料,置水中则下沉,故又名沉水香,其香味可辟恶气。沉,古时作沈。
溽(rù)暑:潮湿的暑气。溽,湿润潮湿。
呼晴:唤晴。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
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,尤善于以金刻玉的手法铺叙展衍,“其音节又复清妍和雅,最为词家之正宗”(戈载《宋七家词选》)。但这首却有着不同的风貌,写得清新自然,不尚雕琢,用白描手法显示出天然本色,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。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,引入故乡归梦,表达思乡之情,意思比较单纯。
此词上片写景,有静有动。起首“燎沈香,消溽暑”两句写静态,在盛夏闷热又潮湿的时节,词人焚香消暑,透露出环境的幽静,内心的安定。“鸟雀呼晴,侵晓窥檐语”两句,写静中有动。一个“呼”字,不仅打破了周围静谧的气氛,而且透露出昨夜有风雨,今晨已转晴。清晨起来,听到雨后雀噪初晴,又看到鸟雀窥檐,仿佛要告
读书求仕,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,一旦踏入仕途,便游宦四方,长期远离家乡,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,因此,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,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。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,周邦彦的这首《苏幕遮》正如此,它以荷为媒介,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念。
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:词人一早醒来,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,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。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,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,莫非天已放晴?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,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,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,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,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。盛夏
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(宋神宗元丰六年)至公元1086年(宋哲宗元祐元年)之间,当时周邦彦一直客居京师,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,以献《汴都赋》为神宗所赏识,进为太学正,但仍无所作为,不免有乡关之思,故作此词。
参考资料:完善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,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,属予作文以记之。(具 通:俱)
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,前人之述备矣。然则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,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
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,日星隐曜,山岳潜形,商旅不行,樯倾楫摧,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(隐曜 一作:隐耀;淫雨 通:霪雨)
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,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!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
时六年九月十五日。